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动能澎湃 ...


  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制造业加速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和产品,满足日益升级的国内外市场需求;以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制造业,引导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点”延伸成“链”、拓展到“面”,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形成绿色生产力。


  加大研发投入 转型升级蹄疾步稳


  十年累计研发费用超1万亿元,华为最新的“成绩单”令人感叹。不久前华为披露2023年财报显示,2023年研发投入达到1647亿元,占全年收入的23.4%,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11100亿元。


  据比亚迪2023年财报,去年,公司实现营收6023.15亿元,同比增长42.04%;实现归母净利润300.41亿元,同比增长80.72%;经营性现金流净额达1697.25亿元,均创历史新高。


  2023年比亚迪全球销量超过300万台,是全球第一大新能源车企。强劲的增长势头,背后是强大的技术优势。2023年,比亚迪研发投入近400亿元,同比增长97%。


  年投入研发超百亿元的企业还有美的集团。2023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超过140亿元。2021至2023年,美的集团研发投入合计超过390亿元。截至2023年12月,公司在全球拥有研发人员超过2.3万名,占非生产人员比例超过50%。


  2023年,大湾区研发投入强度为3.4%,接近美国(2022年为3.45%)的研发投入强度,研发经费投入、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国内首位。


  南粤大地上,通过加大研发投入、进行求新求变的故事随处可见。大到汽车和装备制造,小到珠宝服装乃至日常的消费品,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蹄疾步稳。近年来,聚焦构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广东不断增厚夯实制造业“家当”。目前,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占全省GDP比重已超四成。


  依托创新能力 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


  依托不断提升的创新能力,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竞争力也在不断提升。


  伶仃洋畔,紧邻深中通道的港资企业鸿利达中山工厂内,作业机器的指示灯频频闪烁,多辆机器车正在注塑设备之间穿梭。依靠数字化技术,自主移动机器人在厂区内沿着规划路线有条不紊地运行,让这座“黑灯工厂”实现从上料、零件加工到物流全流程无人化生产。


  鸿利达在广东已耕耘多年。随着广东制造业的升级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鸿利达与合作伙伴香港生产力促进局协同研发了基于人工智能的数字化管理系统,实现了产品从研发到量产的全流程数字化。


  深入参与大湾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进程,以鸿利达为代表的港澳企业正在发展中获得红利。“公司2023年人均营收比2018年提升约138%,产值大幅增加,利润也有明显提升。”鸿利达集团创始人、行政总裁蔡俊杰说。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压舱石”,也是大湾区产业的鲜明底色。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广东2023年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营业收入达17万亿元,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32.7%,加上与制造业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超过六成。今年1—2月,广东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8%,稳中向好态势明显。


  当前,大湾区拥有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国家超高清视频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5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屈宏斌表示,珠三角以制造业“立命”,未来应更加聚焦于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产业,加快发展新型金融,人才培训等相关服务业,培育更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粤港澳大湾区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9+2”城市群已形成科技、制造业、商贸和金融企业的完整产业链,围绕这些产业集群,各个企业可以挖掘到投资,在中国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找到新机会。


  瞄准未来发力 持续向中高端领域迈进


  佛山建筑陶瓷制造企业蒙娜丽莎,刚刚被评为建材工业智能制造数字转型典型企业。


  “我们刚刚经过了最高温,温度的区间是1220℃到1230℃,但是你不会觉得很热,这就是我们不断地迭代升级设备带来的进步。”公司董事兼董秘张旗康介绍工厂制陶产线窑炉,“散发出去的每一度温度相对于我们经营制造企业来说都是成本,如果我们把温度降下一度,等于就节约了能耗。”